?簡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談起
在過去的近30年時間里,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中國制造的產品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制造的產品大多都是低端的日常生活消費品,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并伴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低成本的勞動力賤賣。正如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生產出十二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噴氣式客機。中國要想從經濟大國轉變為經濟強國,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創造自主的知識產權品牌和價值,完成從中 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再次騰飛的創業過程,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創造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中國創造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中國創造首先要具備創造意識 創造意識就是創新意識,就是與時俱進,就是每天想著改變和革新。
任何行為的產生都是意識在先,目前我們市場上之所以盜版行為橫行,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想創新,不想付出艱苦的勞動,模仿別人簡單,模仿產品成本又低,就是在這種意識支配下,我們的反盜版呼聲很高但收效不大。因為我們打擊的是具體的行為,但頭腦中不想創新的意識我們卻打擊不了,而這種不勞而獲,或竊取他人腦力勞動成果的剽竊意識是我們建立中國創造的最大障礙。“偷書不算偷”是我們文化中最大的糟粕。
我們只有做到人人以創造為榮,以盜版為恥,我們才可能建立起中國創造的大廈。所以說,中國創造首先的要求就是改變觀念,樹立創新意識。 第二,中國創造就是建立起科技創新的機制 要實現中國創造的理想,我們必須建立科技創新的機制,就是舉國上下齊動員,從宏觀到微觀,從中央到地方,從科研院所到基層企業。
建立起以科技為先導的制度和氛圍,國家制定獎懲分明的法律法規,對重大發明貢獻者予以重獎,對剽竊或破壞科技創新者予以重罰。從稅收、出口、海關、資金、銀行等等方面為科技創新的企業和個人提供優惠,以制度保障的形式把科技創新納入我們的基本國策。
科技創新絕不是發明者個人的事情,它是全社會、全國家的大事,科技創新單靠一、兩句口號和一陣風式的運動是不行的,創新必須是一種制度,它是一個全民族進步的機制,是我們整個社會制度中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只有把科技創新納入我們的社會機制中,我們才能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完整有機的制度保證,促使科技創新成為整個制度創新中的最重要的一環。 第三,中國創造的法律保障就是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強化 我國加入WTO后,按照WTO規則的要求,先后修改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諸多知識產權法律法規。
修改后的知識產權法更符合Trips協議的原則,使我國的知識產權立法空前的完備和豐富,但問題是:在我們比較先進的知識產權立法面前,我們的法律實施還不盡人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比較薄弱,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時有發生。我們要想把中國創造建立起來并扶植下去,必須強化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特別是法律的實施,即法律的執行。如果我們只有美麗的法律條文而沒有強有力的法律執行,中國創造誰去搞?搞了又誰去保護?因而說,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強化與否是關系到中國創造能否實現的問題。
第四,中國創造就是要創造出自己的品牌 知識產權保護的核心內容主要是兩項: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品牌創新。在中國制造的環境中,我們的加工業主要是為品牌產品服務,盡管我們承攬了產品制造的絕大部分環節,但品牌卻是用別的國家的,我們只賺取十分低廉的加工費。我們制造的產品占領的市場份額越大,這個品牌的價值就越大,但品牌價值的提升與我們加工業并沒有直接的關系。
相反,因為品牌越來越響,為其加工的企業為了爭得訂單,相互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加劇,反而導致了加工企業利潤的下降,這就是我們沒有自己自主品牌的惡性循環。中國創造的內容在產品中就體現為技術力量,尤其是高科技含量,在產品市場占有方面就體現為品牌的名聲和價值,我們要從中國制造變為中國創造也包含著上述兩方面的內容。
第五,中國創造要求我們必須要有實現這個目標的戰略及投入 從歷史角度看,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許多中國創造,我們曾經輝煌過,但現在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和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就是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產權成果的差距。我們已經成為制造大國,我們許多產品已位居世界第一或前列,但我們真正創造出的東西并不多。 我們必須制訂一個戰略目標:這就是我們要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技術和產品。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層面、企業層面都要有戰略,特別是企業必須有微觀的戰略和步驟。要加大研發的投入,研制出自己的產品,而不是一味跟在別人后面模仿他人。如果說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有什么區別的話,那么最大的區別就是產品研發資金投入的不足。
比較可悲的是,中國絕大部分企業均無研發的制度安排,外國企業不僅有健全的研發機構和人員,資金投入十分巨大,比如,有的外國企業為了研發出一個新產品,動輒投入美元幾百萬,甚至幾千萬元,周期也達數年,有的藥廠為了開發出一個新藥,前期投入的研發費用高達數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企業如果沒有具體的戰略目標和措施,中國創造很難實現。
第六,中國創造就是創造出核心技術,提高知識產權成果的質量 據《人民日報》2006年1月13日報道:2005年我國專利申請量達到47.06萬件,較2004年增長了34.6%;商標申請量達到65萬件。這兩個數據加在一起,位居世界第一位,也創了全球知識產權申請量歷史之最。知識產權申請數量世界第一,當然令人鼓舞,說明我國自主創新取得長足進步,同時也說明知識產權意識大大增強。
但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申請的專利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個領域,創新的“含金量”并不高。知識產權申請數量全球第一這個驕人表象,掩蓋不了我國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現狀。單純的數量統計是我們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所推崇的,在講究集約發展的今天,提高產品的附加值,追求質量,尤其是應該發展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才是我們企業永遠的目標。
創造與制造一字之差,其含義差之千里。我們所倡導的中國創造就是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集體攻關,集中攻關,拿下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發明創造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像神舟6號一樣的世界級的領先技術,這種創造才有意義,才會有實效,才是真正的從制造到創造。
延伸閱讀:塑鋼帶是個好的包裝材料這個你得有!
塑鋼帶廠家稱打包扣是現在無處不在的東西,我們使用它來打包我們幾乎是所有的東西,這樣使得我們做到快速的將物品收起來,并且做到方便運輸的目的。但是不同的物品使用的打包扣個不相同,我們就要知道一些它的選擇技巧。
一、根據尺寸進行選擇,因為我們打包的物品有的大有的小,所以要根據物品的尺寸進行選擇。
二、選擇做工好的打包扣,塑鋼帶廠家指出因為生產工藝和技術的不同,就導致了質量出現差距,質量差的就容易出現斷裂。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最好是選擇那些光滑、做工精細、沒有瑕疵的產品。
三、材料上邊的選擇,我們現在使用的材料主要有三種:塑料、塑鋼、鐵皮。我們個在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要打包的物品、打包帶等因素自己進行決定。塑鋼帶因其強度高、柔軟度好、輕便環保近幾年被廣泛的運用在產品的包裝,特別是對珍貴的禮物的運輸包裝。下面銅陵伊達包裝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塑鋼帶的世界:
一、塑鋼帶柔韌性好,操作方便安全。 PET塑鋼帶具有塑料特性,有著特殊的柔韌性,在運輸過程中可避免因顛簸造成打包帶的斷裂導致物體的散落,確保運輸的安全,PET 塑鋼帶沒有鋼帶鋒利的邊緣,不會劃傷包裝物更不會傷手,即使捆得再緊,剪開時也不會傷人。
二、穩定性良好。塑鋼帶帶因材質和制作工藝因素,能適合各種氣候變化,耐高溫、耐潮濕,不象鋼帶受潮生銹污染環境及損失抗拉性,使捆包強度減小。
三、外觀漂亮,環保,可回收使用。塑鋼帶質量輕,搬運方便;體積小,節省倉庫空間;用過的塑鋼帶方便回收,符合環保要求。
四、節約。塑鋼帶的密度僅為鋼帶密度的1/6 ,單位長度的價格相對比較低,每米成本低于鋼帶。
五、塑鋼帶具有很好的拉緊保持能力,打好包后長時間不松弛,從而保證了貨物在長途運輸中具有卓越的抗沖擊性。
六、使用方便。可以直接用塑鋼帶,貨物不會受損或被腐蝕。
一、高強度,PET塑鋼帶材質是POLYESTER(聚脂),具有極強抗拉性,接近于同規格的鋼帶,是普通塑鋼帶的幾倍。
二、高韌性,因PET塑鋼帶具有塑料特性,有著特殊的柔韌性,延伸率達12%。在運輸過程中可避免因顛簸造成打包帶的斷裂。
三、安全性,PET塑鋼帶沒有塑鋼帶的鋒利邊緣,不會對被包裝物體造成損傷。在打包和開包時不會對操作人員造成傷害,在運輸過程中不會因摩擦發熱引起火災。
四、適應性,PET塑鋼帶因材質和制作工藝因素,能適合各種氣候變化,耐高溫、耐潮濕,更不象鋼帶受潮生銹而損失抗拉性,捆包強度衰減小。
五、方便性及環保性,因PET塑鋼帶質量輕,搬運方便;體積小,節省倉庫空間;用過的PET帶方便回收,符合環保要求。
六、經濟效益,用 PET塑鋼帶代替鋼帶打包能大大降低包裝成本:PET塑鋼帶的密度僅為鋼帶密度的1/6,單位長度的價格相對比較低,1噸塑鋼帶的長度相當于6噸鋼帶的長度,而且每米成本低于塑鋼帶。
閱讀本文的人還閱讀了:包裝機械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目前的食品與包裝機械行業,首先是高起點企業少,低水平重復建設多。我國的食品包裝企業大部分規模偏小,“小而全”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多數企業年產值在幾百萬元到1000萬元之間。每年有近15%的企業轉產或倒閉,但又有15%的企業加入這個行業,極其不穩定。
同時存在著不顧行業發展要求,重復生產那些成本低、工藝水平比較落后、易于制造的機械產品,行業內目前大約有1/4的企業存在低水平重復生產現象。這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造成包裝機械市場的混亂,阻礙行業的發展。 其次是產學研聯系依然不夠,產品開發能力不足。
我國絕大多數食品加工和包裝機械制造企業屬于中小企業,基本上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由于科研投入不足,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實驗條件不完善,造成我國市場上的產品主要還是仿制、測繪或稍加改造的國產化,產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
技術開發投入應占銷售收入的3%以上,但大多數企業投入的資金都很少,無法保證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產品開發缺少創新,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及時提供產品。
由上可知,目前現狀對我國的包裝機械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如果以上的狀況不改變,行業的生存發展都成問題,更別說打造品牌了,所以也沒有出現在國際上比較知名的品牌。所幸的是,雖然存在著以上的不足,但是依然還是有一些有識之士領導的企業正在默默改變著這一現狀。 自主研發才是企業生存之道 我國包裝機械已成為機械工業中十大行業之一,為我國包裝工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有些包裝機械填補了國內空白,已能基本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部分產品還有出口。
但整體上大而不強,素質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國際競爭力不強,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缺乏宏觀統籌規劃;二是缺乏資金投入,企業用于研究和開發的投資占銷售額平均水平不到1%;三是缺乏專業技術人員。